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它

当前栏目

BA.5与BF.7任选一种感染?新冠阳过后可以“横着走”吗?

可以 一种 感染 过后 横着
2023-06-13 09:18:13 时间

题图摄于香港‍‍‍‍‍‍‍‍

通过调研,总结了一些信息,分享给大家,非专业性文章,仅供参考。

  • BA.5.2 和 BF.7 同源性高,感染过其中一种毒株后,大概率能免于另一种的感染;
  • 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后,随着病毒变异,再次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 “早得早好”不一定是正确的策略,最好能不被感染,可使被感染次数减少。

因为前段时间北京健康宝弹窗,我一直滞留在京外。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弹窗在次日奇迹般地消失了。于是,我开始规划回京的行程。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从上周开始,北京的朋友纷纷晒出羊了的照片,从“普及度”上看,很可能有超过5成的朋友中招,以此推算,北京有望成为首批“羊达峰”的城市。

鉴于此,我决定暂时不入羊群,继续在京外漂着。(或许要唱句“谢谢你,健康宝”了)

虽然大家都预期有“第一波”的冲击,但国家政策放松后仅仅一周而已,疫情就已经遍地开花,传播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大吃一惊。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大部分朋友都待在家中,没有出门,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羊了。本来认为居家不出是最安全的策略,没想到狡猾的病毒居然可以神出鬼没地令人感染。

细问了一下,感染的朋友们大都是居家时出门倒了垃圾或者取个快递, 除此之外,基本没有接触到其他人。

以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住宅楼层之间是有管道相通的,如下水道,油烟机道等,因为我们偶尔能听到邻居的说话声音,又或者是闻到别人做饭的味道。

目前正值供暖季节,天寒地冻,各家紧闭门窗,连走廊过道都不例外,正好形成了一个不通风的封闭空间。如果有一户人家羊了,通过楼内的管道,或者是公共空间,整个楼的人大概率会“中奖”。

我认识的北京朋友估计大多是这般“无中生羊”的。

相比之下,我的广州朋友们很少发“羊了个羊”的朋友圈。一方面因为广东人向来比较低调,不太愿意张扬自己的情况;另一方面羊城的朋友或许受到庇护,确实羊人相对较少。我觉得两个原因都有,但更倾向于后者。

于是有了一个传说:北京流行的 Omicron(奥密克戎)毒株 BF.7 很恶劣,症状比较严重,既烧又咳且痛;广州流行的毒株 BA.5.2 比较温和,仅低烧略咳而已。

更有段子说到,北京人可飞到广州来“接种”温和毒株,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上面段子隐含了一个前提:每个人迟早会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康复后不会重新感染,所以与其“坐以待毒”,不如主动出击,寻找令人“舒适”的毒株,渡过“阳关”。

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早阳早好”,因为在感染者康复后,可以“横行天下”而无所顾忌了。

上面段子的假定是: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只会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因为感染者在康复后体内有抗体了。只要感染过奥密克戎 BA.5.2 毒株,就不会感染其他奥密克戎毒株(如BF.7)。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到底是“早阳早好”呢,还是一直和病毒捉迷藏,晚被感染更恰当?归根到底就是感染一次新冠病毒后是否可以避免再度被感染。

我很希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保护和防范。但专家们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我决定自己调研一下。

秉承理工男一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我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究。凭借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尚可运用的英文能力,结合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chatGPT 的帮助,查阅了不少国内外的学术论文,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知。

先声明本人不是医学科班出身,后文仅记录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和分析,和各位朋友分享。爱憎由人,不喜莫喷。

先说说我得到的结论:感染过毒株 BA.5.2 和 BF.7 两者之一的人,有很大概率可对另一种免疫(免受感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毒的变异,感染过新冠的人很难避免不被再次感染。(不愿闻其详的朋友可直接翻到文后点赞和转发即可)‍

在阅读论文之前,我首先找到了新冠病毒的“族谱”,以便明白各种变异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由于病毒不断变异,其变异的路径可以看成是树形结构,每种毒株一般从某个祖先毒株变异而来(即改变一些分子结构),也有可能是某几种毒株重组得到新的变异株。

图来源:https://www.mdpi.com/1999-4915/14/9/2009

族谱图中,每个圆圈代表一种变异的毒株,灰色表示这种变异影响不大(没有广泛传播),彩色表示应当引起关注的毒株(VoC, Variant of Conern),有较大的流传度。我们熟知的 Alpha,Beta,Delta 和 Omicron(奥密克戎)都是标注成彩色。

圆圈旁的标号数字表示该毒株从哪个毒株变异而来的。如毒株 B.1.1.x 都是从B.1.1 直接或间接变异过来的。(这有点像计算机软件的版本编号,有程序员惊呼这图如同软件的版本控制)。

留意上图最下方的 B.1.1.529 毒株,又称 BA.1,就是奥密克戎。后面的BA.2-5都是奥密克戎的子辈或孙辈的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太快了,它的变种上图没有画出来,下图可以看到 BF.7, XBB, BQ.1.1 等变异株的亲缘关系。

来源于巴塞罗那理工大学的论文,略作调整:https://www.isglobal.org/documents/10179/7860911/Variant+adapted+COVID+19+Vaccines.+Where+Are+We/091c6124-4234-4ba5-8476-89b44c38cbd0

先回答一个问题,感染过 BF.7 是否可以避免重复感染 BA.5.2 ,或者反之亦然?  实际上 BF.7 又称作 BA.5.2.1.7 ,从数字上可看出它和 BA.5.2 是直系近亲。所以感染过两者之一的人,很大概率能避免感染另一种。(为什么是大概率,后面会讨论到) 所以北京的同学前来广州“接种” BA.5.2 毒株,应该不会白跑。

上图来自我的校友钟南山院士12月15日在中山大学的讲座,他提到 BF.7 和 BA.5.2 两毒株没有明显差异,也不应该有明显的症状轻重差异。(中山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视频号可看回放)

下面说说重复感染新冠的问题。

人体抵抗病毒的方法主要靠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在感染病原后,可以产生抵抗感染的能力。在消除病原(例如新冠病毒)后,身体内还有对该病原的抗体。抗体一般可以在身体内保持一段时间,例如3-6个月,然后慢慢减少消失。这期间如果同一种病原入侵,抗体可直接识别并中和(消灭)该病原。

当抗体消失之后,如果同样的病原再次入侵,免疫系统有记忆机制,可识别出之前侵入过的病原,能够迅速生成抗体来消灭病原。

回到新冠重复感染的问题,重要因素不仅是抗体是否存在,而且要考虑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否识别出入侵的新冠病毒并做出免疫应答。若新冠病毒变异太大,免疫系统识别不出来,抗体遇到变异后的病毒,也如同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行动。

上图为卡塔尔的一项研究结果,感染过奥密克戎之前的毒株(如Alpha,Delta等)的康复者,只有35.5% 能免于感染奥密克戎。来自《自然》杂志: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312-3#article-info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感染过原始野生(WT)的新冠毒株或者Delta毒株的康复者,很大一部分人仍可感染奥密克戎。这是由于奥密克戎变异太大,分子结构和原始野生的新冠毒株已经“长得不一样”了,使得之前感染野生毒株产生的抗体无法识别出奥密克戎,从而使人再次感染。

奥密克戎是 2021 年底出现的,在此之前的新冠疫苗都是针对原始毒株和某些变异株,因此对奥密克戎的防感染能力就相对较弱。

由于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的差异性,辉瑞推出了二价新冠疫苗,可以同时应对两种毒株,即野生原始毒株和奥密克戎及其衍生的变异毒株。不难想象,如果今后的新冠毒株变异得和前两者都不“相像”的话,很有可能会有三价疫苗、四价疫苗等的出现。(注:n 价疫苗就是合并了针对 n 种病毒的疫苗)

那些重复感染新冠的人,从核酸或者抗原检测来看,都是感染新冠病毒,但实际上可能感染的不是同一种毒株,身体免疫系统无法响应或者响应弱,会导致新的感染。

简单地说,感染过某个新冠毒株所产生的抗体,能较好的预防该毒株及其 “近亲”毒株的感染。如果遇到基因结构相差太远的毒株时,保护率下降,很有可能会重复感染。

钟院士在中山大学的讲座上介绍了丹麦的研究结果(下图),即奥密克戎的感染对 BA.5 (奥密克戎的孙辈变种) 有 92.7% 的二次感染保护率。对得过Alpha,Delta的感染者而言,对 BA.5 的保护率较低(分别是61.2%和73.4%)。这个结论和上述的“近亲”保护率相符。

有关丹麦的论文参见《柳叶刀》杂志: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595-3/fulltext

让我们回看文章开头的几个观点。对新冠病毒是否“早得早好”,康复后是否能够出门“横着走”呢?

从上文的结论,一个人在感染某种新冠毒株后获得的抗体能够防止该毒株近亲毒株的重复感染。在一段时期内(如6个月),此人所处某个地区流行的主流毒株可能不会变化太大,因此抗体和免疫能力仍然有效,能够避免重复感染。但当该地区主导的毒株发生变化,原来获得的抗体保护率可能下降,从而发生重复感染。

所以,一个人是否重复感染新冠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既要考虑之前感染的毒株种类以及抗体持续的时间,也要注意到再次遇到的毒株和原感染毒株之间的相似性,还要叠加接种疫苗的因素,无法简单地说6个月之内不会再次感染。

既然无法保证不再感染,那么“早得早好”就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了。钟院士的观点是尽量避免感染,因为感染时间延后(如果最终感染的话),有些毒株或许已经消失,从而减少了感染次数。

我赞同钟院士的说法。举个例子,如果某人感染了目前主流奥密克戎 BA.5 毒株,过了一段时间,该毒株消失了,换成了另一种优势毒株X,很可能引起再次感染。如果我们做好防护,避开了 BA.5 毒株的感染,最终只需要面对毒株X的感染。

除了自我保护尽量晚中招之外,还可选择接种不同的疫苗。每一种疫苗都有其覆盖的毒株范围,通过接种不同的疫苗,相当于给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了不同样本的训练,从而可以防范更多类型的毒株。(这和人工智能里面监督学习的原理有点像了)

钟院士在讲座中也主张使用异种疫苗,效果会明显提高。建议大家看看讲座的视频。

总结一下我的调研“成果“:

  • BA.5.2 和 BF.7 同源性高,感染过其中一种毒株后,大概率能免于另一种的感染;
  • “早得早好”不一定是正确的策略,最好能不被感染,这样可以使被感染次数减少;
  • 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不再感染,但随着病毒变异,再次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 接种异种疫苗,可以明显提高免疫效果。

本人学识有限,望大家指正。下面做个小调查,看看各地有多少朋友羊了,欢迎参加和转给朋友,参与人越多数据越有效。

欢迎关注“亨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