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他

当前栏目

大公司小公司还是中型公司,体验究竟有什么不同?

公司 什么 体验 不同 还是 究竟 中型
2023-06-13 09:11:30 时间

作者 | 梁唐

大家好,我是梁唐。

经常有同学私信问我,在大公司工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不是有网上宣传得那么美好?创业公司或者是小公司是不是又一定非常地坑爹,很容易踩雷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大公司光环下的阴影

大公司好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问题,问一千个人估计会有一千个答案。哪怕咨询的样本全限定成在职员工,得出的答案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武断地说大公司好或者不好没啥意义,单个case的差异太大,哪怕是相同的级别相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责得到的体验也大相径庭。不管是怎样的故事,个体的主观因素都很难完全排除,所以我会尽量从客观逻辑出发,给出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关于大公司的好处是比较明显的,待遇优厚,一流的工作环境,出色的福利(买车、买房优惠,节假日礼包,全额的社保,无息购房贷款等),不错的社会地位(相亲市场,社交场合),素质相对出众的同事(人脉资源)。这些我不说大家也基本上都能查得到,各大公司的福利基本相差不大,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那大公司有哪些不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就不多了。没真正待过的估计说不到点上,能讲出来的可能都是一些网络新闻或者是都市传说。

在我看来,大公司们问题很多,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最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体制僵化。

用体制僵化这个词可能大家不太明白,换一个表述估计就清楚了,就是制度化。制度是人类一个很伟大的发明,一席白纸黑字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公平的渴求。比如晋升,公司制定好了制度,一年一次,那么所有人员无论天才蠢材都要遵守。大家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那么大家在这件事情上都会觉得公平。

这点在惩罚上也同样适用,比如阿里规定了销售不能收回扣,并且会严格执行。不论是哪个销售收了被查出来,公司一律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开除的开除,报警的报警。

同样也是白纸黑字规定好的,虽然员工没有选择是否认可的权力,但至少明面上这个规则也是对所有人适用的。大家也会觉得公平。

白纸黑字换来大多数人心中的公平,这是制度最大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类社会搭建在一套详细的制度体系上,所以把制度说成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毫不为过。

那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制度是完美的吗?所有问题都能用制度来解决吗?

显然不能,古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生活中的情况无穷无尽,无论多么复杂详细的制度都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总会有制度覆盖不到情况出现。当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的公平就会打破,给人带来糟糕的体验。

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我举两个例子,也许会改变你的看法。

比如晋升,制度规定了所有人一年最多拥有一次晋升的机会。这一点大家都认可,但制度也规定了每个团队每年的晋升人数。这就有问题了,假如团队当中值得晋升的人数大于名额数量该怎么办?很明显,这就需要你的老板来决定了,于是晋升这件事情从法治又变回了人治。

人治会有哪些问题大家基本都能想象得到,办公室政治的勾心斗角是一方面,个人的不同看法是另外一个方面。也许你觉得你辛辛苦苦,加班最多理应晋升。但老板也许会觉得你做得没什么亮点,给了另外一个亮点很多,加班很少的人。

晋升如此,绩效同样如此。之前阿里的325制度广受诟病,就是因为马云当年定下来每个团队一定要给出一个325,也就是差绩效的制度。被打上325全年奖金奖励全部泡汤,显然谁都不愿意得这个差评,但制度规定又一定要有这么一个人出现,并且这个结果的决定权是人。

那么可想而知,每年到了打绩效的时候会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每年到了绩效季,内网里都有不少人在吐槽或者是质疑自己的老板绩效不公,每年都会闹得沸沸扬扬。甚至阿里曾经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拿一次325,阿里生涯都是不完整的。

再比如KPI,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KPI,也就是核心指标。凡是对KPI有益的,大肆提倡,而对KPI没有帮助的,束之高阁。这当然是为了组织效率,但局部最优解加在一起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全局最优。

比如团队合作的时候,KPI相合则合作顺利,如果KPI关系不大,甚至背道而驰,则少不了明争暗斗,各种内耗。如果很不巧,当你的任务需要其他人的配合,而此事又与他的KPI无关的时候,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的体验。

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了,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人变了,往往是被现实教育的。而现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更深层次的原因当中,往往就藏着制度的身影。

小公司里的机会

说完了大公司,再来说说小公司。

小公司可以说是大公司的反义词,凡是大公司畅行的,则小公司里往往没有。大公司里制度井然,小公司里则一片混乱,全靠老板发号施令。大公司里人浮于事,小公司里脚不离地。大公司里各种流程,小公司里则怎么简单怎么来。

并非小公司们甘愿混乱,而实在是精力有限,在极为有限的人力下,要讲公司运转起来已经非常吃力了,大家都没有精力去做制定条条框框。

一片混乱是否不好呢?

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不好的。我有一个朋友当初去了创业公司做产品,结果PRD、PPT没做几次,反而写了大量的标书。不仅如此,还要各种陪着业务方跟进各种奇奇怪怪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方向也都大相径庭。做的事情极为繁杂,毫无沉淀可言。

她勉强靠着自己创业的激情以及老板的大饼苦苦支撑了一年多,终于还是撑不住了,自己去转行开酒吧了。

产品如此,程序员其实也差不太多。很有可能你的工作都是以月计的,每个月做的事情都各不相同。这个月你还在搭建着后台,下个月说不定就去写前端去了。第三个月可能你又临时顶上去研究某算法了,然后所有人都忘了,当初你是拿着数据分析师的offer入职的。

但混乱未必一无是处,《权力的游戏》里的阴谋大师小指头曾经说过,混乱是阶梯。

很多看似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在混乱之中找到机会。比如说你想要从后端转到算法,如果靠着自己自学、准备面试、offer入职的顺序,前后跨度动辄几个月,长则一年。而在小公司里,可能就是老板一句话的事情。

我曾经从广告转来推荐,虽然我之前从没做过推荐,也没啥技术沉淀,但只要老板点头,一切都不是问题。

还有从做一线技术到管理的鸿沟,如果是在大公司,需要漫长的积累和升迁。而在小公司,可能就是一次出色的项目建设,一次高光时刻,或者只是单纯的公司业务快速发展,从而开放了更多的机会。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公司当中,可能一年时间,就足以完成从新人到资深老人的转变。

再比如不可思议的提升速度,曾经听大厂的朋友说过一个故事,他们团队新入职了一个90后的高管。短短几年的工作经验,由于在初创期加入了某著名问答社区,身价伴随着公司的成长一路飞奔,从实习生干起,几年时间做到了整个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后来公司上市,估计已经财富自由了。

这样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去搜集,真的不少。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公司呼风唤雨的大佬们,有多少是靠着真刀真枪的功劳,又有多少是靠着押宝呢?我没统计过,不好多说,大家不妨自己想。

中型公司的坑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选择,估计并不容易,我也没有主观倾向。但我真的建议大家选择的时候对中型公司多一点警惕,尤其是那些看起来距离上市临门一脚,前景不凡的公司。

为什么呢?

道理也简单,因为这类的公司刚好处在由混乱转向制度的阵痛期。这个时候以一届新人的身份加入,往往享受不到混乱的机会,而却要承担制度建立时的后果。

我曾经加入过杭州的某二线互联网公司,当时声名鹊起在杭州非常有影响力。我曾经也以为前途无量,可能是未来的新巨头。直到几年以后我才知道,大部门里的leader们,几乎清一色都是跟随着大老板来的。甚至可以说这个部门就是大老板一手拉起来的,我们这些新人在团队中最多只能当到大头兵而已。

而那时公司开始学习大公司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涉及、覆盖调薪、晋升、转岗等方方面面,奇葩的规定也不少。混乱是真混乱,但机会却很渺茫。制度的约束也开始体现了,那些在大公司里让人不舒服的情况也开始逐渐浮现。很多人在私下里吐槽,说公司没有大公司的命得了大公司的病。

我当时也深以为然,但现在看来其实非常正常。公司从小到大总有这样的过程,并不是公司得了病,不过是成长路上的烦恼。对于公司成长来说,这些都是应有的代价,我相信哪怕是宇宙第一的苹果,当年肯定也有这样的时期。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知道会有代价和自己成为代价显然是两码事,所以如果没有依仗,我建议还是谨慎为好。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抛砖引玉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对,权且一笑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