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后端

当前栏目

C++中继承与虚继承本质之优秀

C++继承 优秀 本质
2023-09-14 09:13:23 时间

1、C++类继承作用域本质

类其实也是一种作用域,每个类都会定义自己的作用域,在这个作用域内我们再定义类的成员。当存在继承关系时,派生类的作用域嵌套在基类的作用域之内,如果一个名字在派生类的作用域内无法找到,编译器会继续到外层的基类作用域中查找该名字的定义。

       换句话说,作用域能够彼此包含,被包含(或者说被嵌套)的作用域称为内层作用域(inner scope),包含着别的作用域的作用域称为外层作用域(outer scope)。一旦在外层作用域中声明(或者定义)了某个名字,那么它所嵌套着的所有内层作用域中都能访问这个名字。同时,允许在内层作用域中重新定义外层作用域中已有的名字

假设Base是基类,Derived是派生类,那么它们的作用域的嵌套关系如下图所示:

派生类的作用域位于基类作用域之内这一事实可能有点出人意料,毕竟在我们的代码中派生类和基类的定义是相互分离的。。不过也恰恰因为类作用域有这种继承嵌套的关系,所以派生类才能像使用自己的成员一样来使用基类的成员。

例下:一个类作用域嵌套的实例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public:
    void func();
public:
    int n;
};
void A::func(){ cout<<"c.biancheng.net"<<endl; }

class B: public A{
public:
    int n;
    int m;
};

class C: public B{
public:
    int n;
    int x;
};

int main(){
    C obj;
    obj.n;
    obj.func();
    cout<<sizeof(C)<<endl;

    return 0;
}

运行结果:
c.biancheng.net
20

本例中,B 继承自 A,C继承自 B,它们作用域的嵌套关系如下图所示:

obj 是 C 类的对象,通过 obj 访问成员变量 n 时,在 C 类的作用域中就能够找到了 n 这个名字。虽然 A 类和 B 类都有名字 n,但编译器不会到它们的作用域中查找,所以是不可见的,也即派生类中的 n 遮蔽了基类中的 n。

通过 obj 访问成员函数 func() 时,在 C 类的作用域中没有找到 func 这个名字,编译器继续到 B 类的作用域(外层作用域)中查找,仍然没有找到,再继续到 A 类的作用域中查找,结果就发现了 func 这个名字,于是查找结束,编译器决定调用 A 类作用域中的 func() 函数。

这个过程叫做名字查找(name lookup),也就是在作用域链中寻找与所用名字最匹配的声明(或定义)的过程。

对于成员变量这个过程很好理解,对于成员函数要引起注意,编译器仅仅是根据函数的名字来查找的,不会理会函数的参数。换句话说,一旦内层作用域有同名的函数,不管有几个,编译器都不会再到外层作用域中查找,编译器仅把内层作用域中的这些同名函数作为一组候选函数;这组候选函数就是一组重载函数。

说白了,只有一个作用域内的同名函数才具有重载关系,不同作用域内的同名函数是会造成遮蔽,使得外层函数无效。派生类和基类拥有不同的作用域,所以它们的同名函数不具有重载关系。
 

2、C++中虚继承中的内存模型

       简单的面向对象,只有单继承或多继承的情况下,内存模型很好理解,编译器实现起来也容易,C++ 的效率和 C 的效率不相上下。一旦和 virtual 关键字扯上关系,使用到虚继承或虚函数,内存模型就变得混乱起来,各种编译器的实现也不一致,让人抓狂。

这是因为 C++ 标准仅对 C++ 的实现做了框架性的概述,并没有规定细节如何实现,所以不同厂商的编译器在具体实现方案上会有所差异。

对于普通继承,基类子对象始终位于派生类对象的前面(也即基类成员变量始终在派生类成员变量的前面),而且不管继承层次有多深,它相对于派生类对象顶部的偏移量是固定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class A{
protected:
    int m_a1;
    int m_a2;
};

class B: public A{
protected:
    int b1;
    int b2;
};

class C: public B{
protected:
    int c1;
    int c2;
};

class D: public C{
protected:
    int d1;
    int d2;
};

int main(){
    A obj_a;
    B obj_b;
    C obj_c;
    D obj_d;

    return 0;
}

obj_a、obj_b、obj_c、obj_d 的内存模型如下所示:

A 是最顶层的基类,在派生类 B、C、D 的对象中,A 类子对象始终位于最前面,偏移量是固定的,为 0。b1、b2 是派生类 B 的新增成员变量,它们的偏移量也是固定的,分别为 8 和 12。c1、c2、d1、d2 也是同样的道理。

前面我们说过,编译器在知道对象首地址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偏移来存取成员变量。对于普通继承,基类成员变量的偏移是固定的,不会随着继承层级的增加而改变,存取起来非常方便。

而对于虚继承,恰恰和普通继承相反,大部分编译器会把基类成员变量放在派生类成员变量的后面,这样随着继承层级的增加,基类成员变量的偏移就会改变,就得通过其他方案来计算偏移量。

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地分析虚继承时的对象内存模型。

假如: 修改上面的代码,使得 A 是 B 的虚基类

class B: virtual public A

 此时 obj_b、obj_c、obj_d 的内存模型就会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不管是虚基类的直接派生类还是间接派生类,虚基类的子对象始终位于派生类对象的最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