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要闻

当前栏目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三)——算法

2023-02-18 16:45:46 时间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是极客时间上的一个算法学习系列,在学习之后特在此做记录和总结。

一、递归

  递归求解问题的分解过程,去的过程叫“递”,回来的过程叫“归”。

  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用递归来解决。

  (1)一个问题的解可以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的解。

  (2)这个问题与分解之后的子问题,除了数据规模不同,求解思路完全一样。

  (3)存在递归终止条件。

1)思路

  写递归代码的关键就是找到如何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的规律,并且基于此写出递推公式,然后再推敲终止条件,最后将递推公式和终止条件翻译成代码。

  对于递归代码,这种试图想清楚整个递和归过程的做法,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很多时候,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这种理解障碍。

  因此,编写递归代码的关键是,只要遇到递归,我们就把它抽象成一个递推公式,不用想一层层的调用关系,不要试图用人脑去分解递归的每个步骤。

2)问题

  除了堆栈溢出、重复计算这两个常见的问题。递归代码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在时间效率上,递归代码里多了很多函数调用,当这些函数调用的数量较大时,就会积聚成一个可观的时间成本。

  在空间复杂度上,因为递归调用一次就会在内存栈中保存一次现场数据,所以在分析递归代码空间复杂度时,需要额外考虑这部分的开销。

二、排序

  分析一个排序算法,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排序算法的执行效率,衡量方面:

    最好情况、最坏情况、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的系数、常数 、低阶。

    比较次数和交换(或移动)次数。

  (2)排序算法的内存消耗,针对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我们还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原地排序(Sorted in place),特指空间复杂度是 O(1) 的排序算法。

  (3)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如果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值相等的元素,经过排序之后,相等元素之间原有的先后顺序不变。

1)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只会操作相邻的两个数据。每次冒泡操作都会对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看是否满足大小关系要求。如果不满足就让它俩互换。

  有序度是数组中具有有序关系的元素对的个数。有序元素对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就是这样:

有序元素对:a[i] <= a[j], 如果i < j

  对于一个倒序排列的数组,比如 6,5,4,3,2,1,有序度是 0;对于一个完全有序的数组,比如 1,2,3,4,5,6,有序度就是 n*(n-1)/2,也就是 15。把这种完全有序的数组的有序度叫作满有序度。

  逆序度的定义正好跟有序度相反(默认从小到大为有序),逆序度 = 满有序度 - 有序度。

  冒泡排序包含两个操作原子,比较和交换。每交换一次,有序度就加 1。不管算法怎么改进,交换次数总是确定的,即为逆序度,也就是 n*(n-1)/2 – 初始有序度。

2)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插入排序是一种原地、稳定地排序算法。它会将数组中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已排序区间和未排序区间。

  插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取未排序区间中的元素,在已排序区间中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将其插入,并保证已排序区间数据一直有序。

  插入排序也包含两种操作,一种是元素的比较,一种是元素的移动。

3)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现思路有点类似插入排序,也分已排序区间和未排序区间。

  但是选择排序每次会从未排序区间中找到最小的元素,将其放到已排序区间的末尾。

  比如 5,8,5,2,9 这样一组数据,使用选择排序算法来排序的话,第一次找到最小元素 2,与第一个 5 交换位置,那第一个 5 和中间的 5 顺序就变了,所以就不稳定了。

4)归并排序(Merge Sort)

  核心思想还是蛮简单的。如果要排序一个数组,先把数组从中间分成前后两部分,然后对前后两部分分别排序,再将排好序的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这样整个数组就都有序了。

  

  归并排序使用的就是分治思想。分治,顾名思义,就是分而治之,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小的子问题来解决。小的子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分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处理思想,递归是一种编程技巧,这两者并不冲突。

5)快速排序(Quick Sort)

  快排利用的也是分治思想。快排的思想是这样的:如果要排序数组中下标从 p 到 r 之间的一组数据,我们选择 p 到 r 之间的任意一个数据作为 pivot(分区点)。

  

  遍历 p 到 r 之间的数据,将小于 pivot 的放到左边,将大于 pivot 的放到右边,将 pivot 放到中间。

  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区别:

  (1)归并排序的处理过程是由下到上的,先处理子问题,然后再合并。归并排序虽然是稳定的、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的排序算法,但是它是非原地排序算法。

  (2)快排正好相反,它的处理过程是由上到下的,先分区,然后再处理子问题。快速排序通过设计巧妙的原地分区函数,可以实现原地排序。

  

6)桶排序(Bucket Sort)

  顾名思义,会用到“桶”,核心思想是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到几个有序的桶里,每个桶里的数据再单独进行排序。

  

7)计数排序(Counting Sort)

  计数排序其实是桶排序的一种特殊情况。

  当要排序的 n 个数据,所处的范围并不大的时候,比如最大值是 k,就可以把数据划分成 k 个桶。每个桶内的数据值都是相同的,省掉了桶内排序的时间。

  假设只有 8 个考生,分数在 0 到 5 分之间。这 8 个考生的成绩我们放在一个数组 A[8]中,它们分别是:2,5,3,0,2,3,0,3。

  使用大小为 6 的数组 C[6]表示桶,其中下标对应分数。不过,C[6]内存储的并不是考生,而是对应的考生个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数为 3 分的考生有 3 个,小于 3 分的考生有 4 个,所以,成绩为 3 分的考生在排序之后的有序数组 R[8]中,会保存下标 4,5,6 的位置。

  

8)基数排序(Radix Sort)

  先按照最后一位来排序手机号码,然后,再按照倒数第二位重新排序,以此类推,最后按照第一位重新排序。经过 11 次排序之后,手机号码就都有序了。

  基数排序对要排序的数据是有要求的,需要可以分割出独立的“位”来比较,而且位之间有递进的关系,如果 a 数据的高位比 b 数据大,那剩下的低位就不用比较了。

  

  除此之外,每一位的数据范围不能太大,要可以用线性排序算法来排序,否则,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无法做到 O(n) 了。

9)堆排序

  堆排序是一种原地、不稳定、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的排序算法。

  堆排序的过程大致分解成两个大的步骤,建堆和排序。

  (1)首先将数组原地建成一个堆。所谓“原地”就是,不借助另一个数组,就在原数组上操作。

  每个节点堆化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而堆排序的建堆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2)建堆结束之后,数组中的数据已经是按照大顶堆的特性来组织的。

  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堆顶,也就是最大的元素。把它跟最后一个元素交换,那最大元素就放到了下标为 n 的位置。

三、二分查找

  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算法,也叫折半查找算法。

  二分查找针对的是一个有序的数据集合,查找思想有点类似分治思想。每次都通过跟区间的中间元素对比,将待查找的区间缩小为之前的一半,直到找到要查找的元素,或者区间被缩小为 0。

1)容易出错的 3 个地方

  (1)循环退出条件,注意是 low<=high,而不是 low。

  (2)mid 的取值,如果 low 和 high 比较大的话,两者之和就有可能会溢出。改成 low + ((high - low) >> 1) 即可。

  (3)low 和 high 的更新,low=mid+1,high=mid-1。注意这里的 +1 和 -1。

2)依赖条件

  二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n),查找数据的效率非常高。不过,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二分查找,它的应用场景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1)二分查找依赖的是顺序表结构,简单点说就是数组。

  (2)二分查找针对的是有序数据。

  (3)数据量太小不适合二分查找。

  (4)数据量太大也不适合二分查找。

3)变形问题

  (1)查找第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2)查找最后一个值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3)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4)查找最后一个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

四、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历史悠久,业界著名的哈希算法也有很多,比如 MD5、SHA 等。

  将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串映射为固定长度的二进制值串,这个映射的规则就是哈希算法,而通过原始数据映射之后得到的二进制值串就是哈希值。

  设计一个优秀的哈希算法需要满足的几点要求:

  (1)从哈希值不能反向推导出原始数据(所以哈希算法也叫单向哈希算法);

  (2)对输入数据非常敏感,哪怕原始数据只修改了一个 Bit,最后得到的哈希值也大不相同;

  (3)散列冲突的概率要很小,对于不同的原始数据,哈希值相同的概率非常小;

  (4)哈希算法的执行效率要尽量高效,针对较长的文本,也能快速地计算出哈希值。

1)应用场景

  哈希算法的应用选了最常见的七个,分别是安全加密、唯一标识、数据校验、散列函数、负载均衡、数据分片、分布式存储。

  负载均衡算法有很多,比如轮询、随机、加权轮询等。也就是说,需要在同一个客户端上,在一次会话中的所有请求都路由到同一个服务器上。

  可以通过哈希算法,对客户端 IP 地址或者会话 ID 计算哈希值,将取得的哈希值与服务器列表的大小进行取模运算,最终得到的值就是应该被路由到的服务器编号。

五、字符串匹配

1)BF 算法

  Brute Force的简称,中文叫作暴力匹配算法,也叫朴素匹配算法。

  在字符串 A 中查找字符串 B,那字符串 A 就是主串,字符串 B 就是模式串。把主串的长度记作 n,模式串的长度记作 m。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简单是首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设计原则。

2)RK 算法

  全称叫 Rabin-Karp 算法,每次检查主串与子串是否匹配,需要依次比对每个字符,所以 BF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就比较高,是 O(n*m)。

  RK 算法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哈希算法对主串中的 n-m+1 个子串分别求哈希值,然后逐个与模式串的哈希值比较大小。

  

  为了提高哈希算法计算子串哈希值的效率,需要将哈希算法设计的非常有技巧。

  比如要处理的字符串只包含 a~z 这 26 个小写字母,那我们就用二十六进制来表示一个字符串。把 a~z 这 26 个字符映射到 0~25 这 26 个数字,a 就表示 0,b 就表示 1,以此类推,z 表示 25。计算哈希的时候,只需要把进位从 10 改成 26 就可以。

3)BM 算法

  Boyer-Moore的性能是著名的KMP 算法的 3 到 4 倍。

  在模式串与主串匹配的过程中,当模式串和主串某个字符不匹配的时候,能够跳过一些肯定不会匹配的情况,将模式串往后多滑动几位。

  BM 算法包含两部分,分别是坏字符规则(bad character rule)和好后缀规则(good suffix shift)。

  

4)KMP 算法

  KMP 算法的核心思想,跟上一节讲的 BM 算法非常相近。

  假设主串是 a,模式串是 b。在模式串与主串匹配的过程中,当遇到不可匹配的字符的时候,希望找到一些规律,可以将模式串往后多滑动几位,跳过那些肯定不会匹配的情况。

  在模式串和主串匹配的过程中,把不能匹配的那个字符仍然叫作坏字符,把已经匹配的那段字符串叫作好前缀。

  当遇到坏字符的时候,就要把模式串往后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只要模式串和好前缀有上下重合,前面几个字符的比较,就相当于拿好前缀的后缀子串,跟模式串的前缀子串在比较。

5)多模式串匹配算法

  只需要扫描一遍主串,就能在主串中一次性查找多个模式串是否存在,从而大大提高匹配效率。

  对敏感词字典进行预处理,构建成 Trie 树结构。

  经典的多模式串匹配算法:AC 自动机。Trie 树跟 AC 自动机之间的关系,就像单串匹配中朴素的串匹配算法,跟 KMP 算法之间的关系一样,只不过前者针对的是多模式串而已。

  所以,AC 自动机实际上就是在 Trie 树之上,加了类似 KMP 的 next 数组,只不过此处的 next 数组是构建在树上罢了。

六、贪心算法

  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有很多经典的应用,比如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Prim 和 Kruskal 最小生成树算法、还有 Dijkstra 单源最短路径算法。

  贪心算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1)第一步,当看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联想到贪心算法:针对一组数据,定义了限制值和期望值,希望从中选出几个数据,在满足限制值的情况下,期望值最大。

  (2)第二步,尝试看下这个问题是否可以用贪心算法解决:每次选择当前情况下,在对限制值同等贡献量的情况下,对期望值贡献最大的数据。

  (3)第三步,举几个例子看下贪心算法产生的结果是否是最优的。

  实际上,用贪心算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总能给出最优解。按照贪心思路,求出的最短路径是 S->A->E->T,路径长度是 1+4+4=9,显然不正确。

  

  贪心算法的题目包括分糖果、钱币找零、区间覆盖等。

七、分治算法

  分治算法(divide and conquer)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四个字,分而治之 ,也就是将原问题划分成 n 个规模较小,并且结构与原问题相似的子问题,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然后再合并其结果,就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的递归实现中,每一层递归都会涉及这样三个操作:

  (1)分解:将原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

  (2)解决:递归地求解各个子问题,若子问题足够小,则直接求解;

  (3)合并:将子问题的结果合并成原问题。

  分治算法能解决的问题,一般需要满足下面这几个条件:

  (1)原问题与分解成的小问题具有相同的模式;

  (2)原问题分解成的子问题可以独立求解,子问题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一点是分治算法跟动态规划的明显区别;

  (3)具有分解终止条件,也就是说,当问题足够小时,可以直接求解;

  (4)可以将子问题合并成原问题,而这个合并操作的复杂度不能太高,否则就起不到减小算法总体复杂度的效果了。

八、回溯算法

  回溯算法很多时候都应用在“搜索”这类问题上。不过这里说的搜索,并不是狭义的指我们前面讲过的图的搜索算法,而是在一组可能的解中,搜索满足期望的解。

  回溯的处理思想,有点类似枚举搜索。枚举所有的解,找到满足期望的解。为了有规律地枚举所有可能的解,避免遗漏和重复,把问题求解的过程分为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面对一个岔路口,先随意选一条路走,当发现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符合期望的解),就回退到上一个岔路口,另选一种走法继续走。

  回溯算法的应用包括深度优先搜索、八皇后、0-1 背包问题、图的着色、旅行商问题、数独、全排列、正则表达式匹配等。

九、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比较适合用来求解最优问题,比如求最大值、最小值等等。

  它的主要学习难点跟递归类似,那就是,求解问题的过程不太符合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

  把问题分解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个决策。记录每一个阶段可达的状态集合(去掉重复的),然后通过当前阶段的状态集合,来推导下一个阶段的状态集合,动态地往前推进。

1)一个模型三个特征

  一个模型”指的是动态规划适合解决的问题的模型。这个模型定义为“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

  “三个特征”分别是最优子结构、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

  (1)最优子结构指的是,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子问题的最优解。反过来说就是,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推导出问题的最优解。

  (2)无后效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推导后面阶段的状态的时候,只关心前面阶段的状态值,不关心这个状态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第二层含义是,某阶段状态一旦确定,就不受之后阶段的决策影响。

  (3)重复子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那就是,不同的决策序列,到达某个相同的阶段时,可能会产生重复的状态。

2)两种思路

  解决动态规划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

(1)状态转移表法

  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长度为例。

  

  先用简单的回溯算法解决,然后定义状态,每个状态表示一个节点,然后对应画出递归树。

  从递归树中,很容易可以看出来,是否存在重复子问题,以及重复子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此来寻找规律,看是否能用动态规划解决。

  

  然后画出一个状态表。状态表一般都是二维的,所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二维数组。其中,每个状态包含三个变量,行、列、数组值。

  根据决策的先后过程,从前往后递推关系,分阶段填充状态表中的每个状态。

  

  思路大致为:回溯算法实现 - 定义状态 - 画递归树 - 找重复子问题 - 画状态转移表 - 根据递推关系填表 - 将填表过程翻译成代码

(2)状态转移方程法

  根据最优子结构,写出递归公式,也就是所谓的状态转移方程。

min_dist(i, j) = w[i][j] + min(min_dist(i, j-1), min_dist(i-1, j))

  思路大致为:找最优子结构 - 写状态转移方程 - 将状态转移方程翻译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