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Java

当前栏目

乘风破浪的智能制造呼唤“领航者”

2023-02-18 16:37:17 时间

一台服务器有7856个零件,两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年产量约50万台服务器——这样规模的制造工厂通常需要1200人左右,而位于杭州的紫光股份智能工厂只有100多人,H3C Uniserver R4900 G5服务器就诞生于此。

在酷暑时节走进这家智能工厂,看不到“热火朝天”的场面,静悄悄的氛围酝酿着别样的故事。生产车间舞动的机械臂、井然有序运行的AGV小车只是看得见的风景,而在5G、AI、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机器的自感知及其相互间的“对话”才是潜藏的主线,渗透到每个环节的智能化犹如一根项链串起了所有珍珠。

参观紫光股份智能工厂

自动化率88%、单站直通率99.5%以上、国产化率76%,紫光股份智能工厂的这一组数据在国内属于顶尖水平,堪称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标杆——基于“产业大脑”提升生产效率、改善运营体验、优化能耗排放,实现“精益、智能、柔性、物联、绿色”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深度赋能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提升和协同发展。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呈现快速增长,国内智能制造产业的规模已从2016年的12235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逾30000亿元。这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色海洋,但也不乏险滩暗礁。

此时,灯塔效应尤显重要。如果说智能工厂是划破夜空的一束光,那么产业链龙头全方位的示范与大范围的牵引就像一座灯塔,将带领智能制造这艘巨轮驶向光明。

近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主办的2022新华三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以“智领航 造新篇”为主题,汇聚200余位来自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分享数字时代制造业智能化的转型经验,探讨智能制造的未来前景。

作为链主型旗舰企业,新华三能否成为真正的“领航者”,带动国内制造业迈向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星辰大海?答案永远在路上。

智能制造的缘起与痛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智能制造概念就浮出水面。美国的怀特和布恩教授于1988年出版《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一书,阐述若干制造智能技术,如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等,开启智能制造的新纪元。

面向智能制造的国际角力,从本世纪初起愈演愈烈。2012年,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德国启动“工业4.0”战略规划;2014年,日本发表制造业白皮书,重点推进机器人、清洁能源汽车等产业。

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我国于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并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认清现状是达成宏愿的前提。现代工业体系可分为39个大类、151个中类、525个小类,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全部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制造大国当之无愧。但由于与三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失之交臂,中国制造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面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定制化需求,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行业BG总裁张力表示: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布局智能制造。一些自动化还没做好的企业,要先立足当下把自动化建好;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的企业,把信息化建好后,再打好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进而推进智能化,务实发展、稳步前行。

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行业BG总裁张力

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东风,以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是国内制造业完成蜕变的核心路径。事实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相互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底座,而智能化变革则是制造业全面跃迁的方向导引与价值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制造业涉及的场景千差万别,不同细分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也不同步,这使得智能制造的演进轨迹颇为复杂。企业仅靠基础的自动化无法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初级的智能化也难以推动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

显而易见,智能制造不是制造上面加计算机和软件就行了,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扎实的实践。如果不具备制造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知识和经验,即使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和系统,也不可能实现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制造的推进需要产业链领先企业的主导,兼具制造业实践经验与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公司应担纲重任。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GE:凭借上百年的经验累积,对制造领域的细节理解超越一般企业,同时又有实力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共同进化,充分彰显智能制造的标杆效应。

“领航者”助力智能制造跃迁

寻找国内智能制造的领航者,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更应结合本地特点。

基于国内市场的现状,既拥有丰富的制造业实战积累,又具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是领航者的最佳候选。达到上述标准的公司可谓凤毛麟角,新华三即是其中之一。

除了本文开头提及的智能工厂,新华三自身在智能制造实践层面还有诸多成果:推进研发上云变革,7天时间实现8000名研发人员在“一朵云”上协同开发;通过内部管理变革,85%的在线审核转为机器人审核,审批时间减少62.3%,办公费用下降23.1%;借助外部营销变革,以线上补线下,网上商城销售人均产出提高13%。

独善其身是基础,当条件成熟时,更要兼济天下。张力认为,各行各业,尤其是智能制造这个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领域,有进行数字化变革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新华三将以“云智原生”战略为引领,为需求侧赋能、为供给侧使能、为产业侧聚能,做中国制造背后坚定的支持者,目前已服务10000多家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

制造业从信息化迈向数智化,核心是“数智”代替“人智”。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管志强表示,新华三致力帮助客户打造适合自己的数字大脑,发挥数据价值,应对数字经济挑战——让数智化能力不仅成为企业新兴的业务中心和利润中心,还可以助力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管志强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三高度重视实践积累。管志强指出,技术再好,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贴近企业用户的业务工艺流程,没有关注制造所有环节,很难真正理解企业需求。新华三致力于打造一支懂行业、懂客户业务、又能技术创新的队伍,帮助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数字大脑。

目前,“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数字大脑,可以支撑企业全方位、全流程的应用数字化创新,为企业开辟数字化场景落地的路径、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撑。

数字大脑将显著提高智能制造的上限,而网络安全则要守住智能制造的底线。面对工业互联网进入“云化、数据化、业务化”的新阶段,新华三提出主动安全3.0理念,助力企业建立工控防火墙、工业体系平台、安全运营中心等防护体系,守护客户数字化转型。

网络安全主动应变只是冰山一角,伴随智能制造进入深水区,工业互联网迎来黄金发展期。新华三定位于一站式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建设,不断推出数字工业融合解决方案,以“iCM”模式为核心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开放融合、持续迭代的专业服务能力。

园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双碳”战略落地的试金石。为践行绿色零碳理念,新华三推出零碳智慧工业园区解决方案,以绿洲数字平台为基础,依托“一个零碳园+源-探-管-服”的“1+4”架构设计理念,建设园区大脑数字平台,驱动百行百业的绿色变革。

业务上云与数字化转型统筹规划,渐成智能制造的新潮流。新华三着力构筑下一代云计算中心和行业云智数据底座:一方面,推出业界最轻的分布式云平台紫鸾,助力企业实现多云无界协同;另一方面,持续升级智慧应用数据底座绿洲平台2.0,加速数据无界流通。

一日千里的AI技术,正演变为智能制造赋能的崭新手段。紫光华智通过构建AI视觉中枢,实现对海量视频的智能解析;同时,以视频数据作为生产资料进行AI训练,助推业务智能升级,促进企业数字化平台可持续运营。

智能制造的生态构建与场景落地

领航者的牵引作用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智能制造整体的生态系统构建。

2021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为2.36万亿美元,占经济总量约11%,而服务业占比高达81%。鲜为人知的是另一组数据:在服务业中,有60%以上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近三年分别占美国经济总量的48%、49%、50%。

惊人的数据背后是完善的制造业服务体系,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相关的服务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国内,围绕智能制造构建的生态系统尚不健全,以新华三为代表的ICT厂商已冲锋在前,还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砥砺前行。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展现出来自产业界各方力量的积极变化,智能制造新生态的成型并不遥远。

一方面,为智能制造提供服务的队伍逐步发展壮大。BOE工业互联网基于京东方近20年数字化建设经验,以“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理念,对泛半导体全产业链数字赋能,加速推进高端制造业升级;华谊集团在智能制造MES系统研发、智慧化工园区安全管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安全运营等六大板块全面布局,致力于成为中国化工行业专业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场景化落地也在提速。有研科技通过建设核心业务统一管控平台,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未来将继续携手新华三加强PaaS层合作,满足“上云、用数、赋智”需求;华友钴业探索流程型企业智能制造转型路径,基于理念突破、模式创新、流程变革、架构革命、能力建设,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苍茫大海上,总有一些灯塔为人们照亮未来。智能制造“前方高能”,新华三和他的朋友们正在领航,期待更精彩的浪花奔涌而来。?

作者关健,《IT创事记》合伙人、主笔:曾任《电脑商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中国计算机报》助理总编,媒体从业时间超过10年。

关健长期关注科技产业动态及趋势,与逾百位高科技公司领导者进行过对话,亦在众多科技会议与论坛中担任嘉宾主持。

—— 越看越精彩 ——

【IT创事记】聚焦于企业级科技生态、策略及商业知识。你可以在各主流媒体平台看到IT创事记的同名文字专栏和【IT创事记·短视频】专栏。如果你有相应的内容希望分享,记得在公众号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