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据库

当前栏目

把Redis当作队列来用,真的合适吗?上

2023-03-14 22:50:07 时间

以下文章来源于水滴与银弹 ,作者Magic Kaito,阅读本文大约需要 15 分钟。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关于「把 Redis 当作队列来用是否合适」的问题。

有些人表示赞成,他们认为 Redis 很轻量,用作队列很方便。

也些人则反对,认为 Redis 会「丢」数据,最好还是用「专业」的队列中间件更稳妥。

究竟哪种方案更好呢?

这篇文章,我就和你聊一聊把 Redis 当作队列,究竟是否合适这个问题。

我会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带你梳理其中的细节,把这个问题真正的讲清楚。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希望你对这个问题你会有全新的认识。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会告诉你关于「技术选型」的思路,文章有点长,希望你可以耐心读完。

image

从最简单的开始:List 队列

首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场景开始讲起。

如果你的业务需求足够简单,想把 Redis 当作队列来使用,肯定最先想到的就是使用 List 这个数据类型。

因为 List 底层的实现就是一个「链表」,在头部和尾部操作元素,时间复杂度都是 O(1),这意味着它非常符合消息队列的模型。

如果把 List 当作队列,你可以这么来用。

生产者使用 LPUSH 发布消息:

127.0.0.1:6379> LPUSH queue msg1
(integer) 1
127.0.0.1:6379> LPUSH queue msg2
(integer) 2

消费者这一侧,使用 RPOP 拉取消息:

127.0.0.1:6379> RPOP queue
"msg1"
127.0.0.1:6379> RPOP queue
"msg2"

这个模型非常简单,也很容易理解。

image

但这里有个小问题,当队列中已经没有消息了,消费者在执行 RPOP 时,会返回 NULL。

127.0.0.1:6379> RPOP queue
(nil)   // 没消息了

而我们在编写消费者逻辑时,一般是一个「死循环」,这个逻辑需要不断地从队列中拉取消息进行处理,伪代码一般会这么写:

while true:
    msg = redis.rpop("queue")
    // 没有消息,继续循环
    if msg == null:
        continue
    // 处理消息
    handle(msg)

如果此时队列为空,那消费者依旧会频繁拉取消息,这会造成「CPU 空转」,不仅浪费 CPU 资源,还会对 Redis 造成压力。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也很简单,当队列为空时,我们可以「休眠」一会,再去尝试拉取消息。代码可以修改成这样:

while true:
    msg = redis.rpop("queue")
    // 没有消息,休眠2s
    if msg == null:
        sleep(2)
        continue
    // 处理消息        
    handle(msg)

这就解决了 CPU 空转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当消费者在休眠等待时,有新消息来了,那消费者处理新消息就会存在「延迟」。

假设设置的休眠时间是 2s,那新消息最多存在 2s 的延迟。

要想缩短这个延迟,只能减小休眠的时间。但休眠时间越小,又有可能引发 CPU 空转问题。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那如何做,既能及时处理新消息,还能避免 CPU 空转呢?

Redis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如果队列为空,消费者在拉取消息时就「阻塞等待」,一旦有新消息过来,就通知我的消费者立即处理新消息呢?

幸运的是,Redis 确实提供了「阻塞式」拉取消息的命令:BRPOP / BLPOP,这里的 B 指的是阻塞(Block)。

image

现在,你可以这样来拉取消息了:

while true:
    // 没消息阻塞等待,0表示不设置超时时间
    msg = redis.brpop("queue", 0)
    if msg == null:
        continue
    // 处理消息
    handle(msg)

使用 BRPOP 这种阻塞式方式拉取消息时,还支持传入一个「超时时间」,如果设置为 0,则表示不设置超时,直到有新消息才返回,否则会在指定的超时时间后返回 NULL。

这个方案不错,既兼顾了效率,还避免了 CPU 空转问题,一举两得。

注意:如果设置的超时时间太长,这个连接太久没有活跃过,可能会被 Redis Server 判定为无效连接,之后 Redis Server 会强制把这个客户端踢下线。所以,采用这种方案,客户端要有重连机制。

解决了消息处理不及时的问题,你可以再思考一下,这种队列模型,有什么缺点?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不支持重复消费:消费者拉取消息后,这条消息就从 List 中删除了,无法被其它消费者再次消费,即不支持多个消费者消费同一批数据

消息丢失:消费者拉取到消息后,如果发生异常宕机,那这条消息就丢失了

第一个问题是功能上的,使用 List 做消息队列,它仅仅支持最简单的,一组生产者对应一组消费者,不能满足多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业务场景。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了,因为从 List 中 POP 一条消息出来后,这条消息就会立即从链表中删除了。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是否处理成功,这条消息都没办法再次消费了。

这也意味着,如果消费者在处理消息时异常宕机,那这条消息就相当于丢失了。

针对这 2 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一个个来看。

发布/订阅模型:Pub/Sub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模块是 Redis 专门是针对「发布/订阅」这种队列模型设计的。

它正好可以解决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重复消费。

即多组生产者、消费者的场景,我们来看它是如何做的。

Redis 提供了 PUBLISH / SUBSCRIBE 命令,来完成发布、订阅的操作。

image

假设你想开启 2 个消费者,同时消费同一批数据,就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实现。

首先,使用 SUBSCRIBE 命令,启动 2 个消费者,并「订阅」同一个队列。

// 2个消费者 都订阅一个队列
127.0.0.1:6379> SUBSCRIBE queue
Reading messages... (press Ctrl-C to quit)
1) "subscribe"
2) "queue"
3) (integer) 1

此时,2 个消费者都会被阻塞住,等待新消息的到来。

之后,再启动一个生产者,发布一条消息。

127.0.0.1:6379> PUBLISH queue msg1
(integer) 1

这时,2 个消费者就会解除阻塞,收到生产者发来的新消息。

127.0.0.1:6379> SUBSCRIBE queue
// 收到新消息
1) "message"
2) "queue"
3) "msg1"

看到了么,使用 Pub/Sub 这种方案,既支持阻塞式拉取消息,还很好地满足了多组消费者,消费同一批数据的业务需求。

除此之外,Pub/Sub 还提供了「匹配订阅」模式,允许消费者根据一定规则,订阅「多个」自己感兴趣的队列。

// 订阅符合规则的队列
127.0.0.1:6379> PSUBSCRIBE queue.*
Reading messages... (press Ctrl-C to quit)
1) "psubscribe"
2) "queue.*"
3) (integer) 1

这里的消费者,订阅了 queue.* 相关的队列消息。

之后,生产者分别向 queue.p1 和 queue.p2 发布消息。

127.0.0.1:6379> PUBLISH queue.p1 msg1
(integer) 1
127.0.0.1:6379> PUBLISH queue.p2 msg2
(integer) 1

这时再看消费者,它就可以接收到这 2 个生产者的消息了。

127.0.0.1:6379> PSUBSCRIBE queue.*
Reading messages... (press Ctrl-C to quit)
...
// 来自queue.p1的消息
1) "pmessage"
2) "queue.*"
3) "queue.p1"
4) "msg1"
 
// 来自queue.p2的消息
1) "pmessage"
2) "queue.*"
3) "queue.p2"
4) "msg2"

image

我们可以看到,Pub/Sub 最大的优势就是,支持多组生产者、消费者处理消息。

讲完了它的优点,那它有什么缺点呢?

其实,Pub/Sub 最大问题是:丢数据。

如果发生以下场景,就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

1.消费者下线

2.Redis 宕机

3.消息堆积

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与 Pub/Sub 的实现方式有很大关系。

Pub/Sub 在实现时非常简单,它没有基于任何数据类型,也没有做任何的数据存储,它只是单纯地为生产者、消费者建立「数据转发通道」,把符合规则的数据,从一端转发到另一端。

一个完整的发布、订阅消息处理流程是这样的:

1.消费者订阅指定队列,Redis 就会记录一个映射关系:队列->消费者

2.生产者向这个队列发布消息,那 Redis 就从映射关系中找出对应的消费者,把消息转发给它

image

看到了么,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数据存储,一切都是实时转发的。

这种设计方案,就导致了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异常挂掉了,它再重新上线后,只能接收新的消息,在下线期间生产者发布的消息,因为找不到消费者,都会被丢弃掉。

如果所有消费者都下线了,那生产者发布的消息,因为找不到任何一个消费者,也会全部「丢弃」。

所以,当你在使用 Pub/Sub 时,一定要注意:消费者必须先订阅队列,生产者才能发布消息,否则消息会丢失。

这也是前面讲例子时,我们让消费者先订阅队列,之后才让生产者发布消息的原因。

另外,因为 Pub/Sub 没有基于任何数据类型实现,所以它也不具备「数据持久化」的能力。

也就是说,Pub/Sub 的相关操作,不会写入到 RDB 和 AOF 中,当 Redis 宕机重启,Pub/Sub 的数据也会全部丢失。

最后,我们来看 Pub/Sub 在处理「消息积压」时,为什么也会丢数据?

当消费者的速度,跟不上生产者时,就会导致数据积压的情况发生。

如果采用 List 当作队列,消息积压时,会导致这个链表很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Redis 内存会持续增长,直到消费者把所有数据都从链表中取出。

但 Pub/Sub 的处理方式却不一样,当消息积压时,有可能会导致消费失败和消息丢失!

这是怎么回事?

还是回到 Pub/Sub 的实现细节上来说。

每个消费者订阅一个队列时,Redis 都会在 Server 上给这个消费者在分配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其实就是一块内存。

当生产者发布消息时,Redis 先把消息写到对应消费者的缓冲区中。

之后,消费者不断地从缓冲区读取消息,处理消息。

image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缓冲区上。

因为这个缓冲区其实是有「上限」的(可配置),如果消费者拉取消息很慢,就会造成生产者发布到缓冲区的消息开始积压,缓冲区内存持续增长。

如果超过了缓冲区配置的上限,此时,Redis 就会「强制」把这个消费者踢下线。

这时消费者就会消费失败,也会丢失数据。

如果你有看过 Redis 的配置文件,可以看到这个缓冲区的默认配置:client-output-buffer-limit pubsub 32mb 8mb 60。

它的参数含义如下:

32mb:缓冲区一旦超过 32MB,Redis 直接强制把消费者踢下线

8mb + 60:缓冲区超过 8MB,并且持续 60 秒,Redis 也会把消费者踢下线

Pub/Sub 的这一点特点,是与 List 作队列差异比较大的。

从这里你应该可以看出,List 其实是属于「拉」模型,而 Pub/Sub 其实属于「推」模型。

List 中的数据可以一直积压在内存中,消费者什么时候来「拉」都可以。

但 Pub/Sub 是把消息先「推」到消费者在 Redis Server 上的缓冲区中,然后等消费者再来取。

当生产、消费速度不匹配时,就会导致缓冲区的内存开始膨胀,Redis 为了控制缓冲区的上限,所以就有了上面讲到的,强制把消费者踢下线的机制。

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Pub/Sub 的优缺点:

1.支持发布 / 订阅,支持多组生产者、消费者处理消息

2.消费者下线,数据会丢失

3.不支持数据持久化,Redis 宕机,数据也会丢失

4.消息堆积,缓冲区溢出,消费者会被强制踢下线,数据也会丢失

有没有发现,除了第一个是优点之外,剩下的都是缺点。

所以,很多人看到 Pub/Sub 的特点后,觉得这个功能很「鸡肋」。

也正是以上原因,Pub/Sub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用得并不多。

目前只有哨兵集群和 Redis 实例通信时,采用了 Pub/Sub 的方案,因为哨兵正好符合即时通讯的业务场景。

我们再来看一下,Pub/Sub 有没有解决,消息处理时异常宕机,无法再次消费的问题呢?

其实也不行,Pub/Sub 从缓冲区取走数据之后,数据就从 Redis 缓冲区删除了,消费者发生异常,自然也无法再次重新消费。

好,现在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我们在使用消息队列时的需求。

当我们在使用一个消息队列时,希望它的功能如下:

支持阻塞等待拉取消息

支持发布 / 订阅模式

消费失败,可重新消费,消息不丢失

实例宕机,消息不丢失,数据可持久化

消息可堆积

Redis 除了 List 和 Pub/Sub 之外,还有符合这些要求的数据类型吗?

其实,Redis 的作者也看到了以上这些问题,也一直在朝着这些方向努力着。

Redis 作者在开发 Redis 期间,还另外开发了一个开源项目 disque。

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消息队列中间件。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一直不温不火。

终于,在 Redis 5.0 版本,作者把 disque 功能移植到了 Redis 中,并给它定义了一个新的数据类型:Stream。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能符合上面提到的这些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