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程序教程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据库

当前栏目

WOT讲师管理心理学博士于际敬:大数据时代的“心”发现

2023-04-18 14:34:44 时间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大数据,每个人都身处大数据之中,同时也是大数据的产生者。在心理学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1CTO记者对【WOT2015”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峰会】特邀讲师管理心理学博士、资深企业心理顾问于际敬老师进行专访,在和于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开发人员如何提前预判自己是否出现心理问题,及如何做出有效调节。

于际敬,著名管理心理学专家、心理学博士、管理学硕士 、企业心理顾问 、剑桥大学国际培训师、心大师(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清华北大等高校总裁班特约讲师 、201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心理学讲师"。电视台热播节目特约心理专家嘉宾: 中央电视台《老爸是超人》《说剧实话》、 北京电视台《超级陪审员》、 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今夜有戏》《幸福来敲门》《保卫爱情》《英俊秀》《百万粉丝》等。

大数据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当被问到在日常工作中会不会用到大数据时,于老师这样回答:“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大数据时代,所有人都是大数据中的受益者,已经不能说我是否在用大数据,而是说不用都不行了,就是这个状态。大数据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比如说运动手环,可以让我们知道每天的睡眠情况、消耗多少卡路里及计步情况等等,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来在微信中相互PK。除了知道运动规律外,还可以掌控自己每天的运动情况,从而给自己定个目标及运动指导方案。”

在专访过程中,于老师提到了自己公司研发成功的一款产品“IPM心理策略系统”。这款产品就是把心理评测在大数据中应用的典范,可以在大数据的环境中,快速捕捉到整个团队的心理状态并作出预判,并依据个人所有的数据特征,对其未来做出引导。通常做的调查问卷,测试完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只是统计数据,而不是大数据。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测评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当场出结果。反复的测试之后,才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指引。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让大数据还我们一个真实的自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比如,这个工作TA很喜欢,但这个工作却并不很适合TA。适合里面要有喜欢的成分,但喜欢未必一定适合。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对这些人做更深层次的了解,给出正确的指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外在表现、学历等是不够的,其内在的素质、个性、品质等也需要有更具体的体现。因为当我们在事业、感情、生活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其实大多是这部分内容在困扰着我们。对于HR来说,胜任力模型是最可望不可求的招聘、岗位匹配工具,但是建立一套适合本组织的模型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即便有了胜任力模型,再把人匹配进去,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我们的产品优势在于快速准确的建立模型,并与个人或团队进行匹配。对于择业的人来说,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也可以用此类标准进行自测。比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层,如果一个人技术做到一定程度,就想着升职或跳槽去做管理,但实际上技术好坏与是否胜任管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因此在作出抉择时还需慎重。

其实,心理学就是对一个人做出全方位的了解,相当于“心理温度计”。在深度了解的情况下,给出相应的指导。一方面是帮助咨询者解决一些由别人引起的困惑,比如麻烦、压力、苦恼、烦恼。而另一方面,可能是咨询人自己本身出了问题,这类人总有以下想法: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个椅子不好看、我要改变它等等,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人无完人,每个人在心理上多少都会有些缺憾,这并不是病。因此,只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认清自己,未来做起事情才会有一个标准,才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

理性和感性切换能力影响开发人员心理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每天需要面对电脑,在这类人的工作中,只有对与错。如果某个程序运行没有问题,没有bug,那么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开发人员每天面对电脑程序,沟通对象不是人,更多的是电脑及硬件、软件。程序差一点都不能顺畅运行,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工作中对错的标准非常明确。在这类人的世界里,可能根本没有将就这个词,所以很多开发人员在与周边人群打交道的时候,总是非错即对,不够圆滑。因此,如果把工作中的这种逻辑放到日常生活当中,势必会让家人朋友感到不适,自己也不会舒服。当开发人员得到周围人的反馈,就会用一些标准来衡量自己,长此以往自然会造成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一印象,人也变得非常压抑,久之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但并非所有开发人员都是如此,还有一些人性格幽默,在生活中也很随便,这类人理性和感性的切换能力就比较强,职业特征并没有影响到TA的生活。因此,学会角色转化,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沟通和心理上才不会出现问题。

关于心理疾病的问题

说到心理疾病,于老师表示,这是心理学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学专家,不光要会给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做咨询,还要能够给正常人做咨询。比如说, 个人的职业规划,某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未来前景是怎样的等等。通过测试,还能对这个人有多维度的了解,给他做出规划。比如说,某个人基因是什么样子, 性格秉性又如何,多角度的了解。这样做并不是告诉这个人需要扬长避短,而是让TA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出更多的优势。

心理疾病预兆有几个常见的标准,其一:失眠困扰,睡眠是人情绪好坏很重要的指标,太兴奋睡不着,太郁闷也睡不着。其二:沟通出问题,个人情绪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好的情绪就会传递和影响到别人。其三:自己感受如何,即自己最近愉悦度如何,能不能很愉悦的去沟通,平时在做事、生活、交往中,常常会觉得很难过,不舒服、焦虑、抑郁、紧张等等。

心理疾病也可以从生理学角度来调整。大脑分左脑和右脑,我们常说右利手、左利手,当用一只手工作时,它可能对应的是偏理性脑。另外一只手,则是偏感性脑。如果感觉到累或心情不好,稍稍活动另外一只手,让两只手交替运转,这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调节方式。这样做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人角色的转化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采访最后,于老师简单介绍了“IPM心理策略系统”,即经过改良的投射测试。不需要填写问卷,只要按几个按钮,就能在几十秒内完成测试。也可以用作团体测试,只需几分钟,就能当场总结出一个团体的主要特征。此时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在这个团体中,哪些人认同感最强,哪些人认同感不好。于老师在采访中说:“未来‘IPM心理策略系统’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测试,是国内真正有意义的,心理学大数据领域颠覆性产品,它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这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责任编辑:王雪燕 来源: 51CTO